青光眼俗稱綠內障,是由於眼球內的房水無法順利排出,導致眼內壓力增高,而對視神經纖維產生壓迫,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甚至失明。依其發病之速度,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,若依房水排泄隅角的寬窄來分類,則可區分為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及隅角閉鎖性青光眼。大部分類型的青光眼,其發病原因不外乎眼球內的房水無法順利排出、導致眼壓過高、造成眼睛一些失常現象的統稱,眼壓如果不控制而持續升高,將使視神經受傷而導致視野缺損甚至失明。青光眼好發於老年人,罹患率隨年紀而增加。青光眼最可怕之處在於大多數的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,視力也無異常,因此常被忽略,但等到視力受影響時,其視神經往往已經受到嚴重傷害而無法挽回了。
根據統計,35歲以上的成年人每100位就有2位受到青光眼的威脅,特別是有青光眼家族史、高度近視、糖尿病及心臟血管疾病等高危險群,每年都要接受定期的眼科檢查,以提早診斷與治療,才能預防失明的發生,在眼睛前房內有一清澈的液體叫做<房水>,他是不停的在眼睛內流動循環,此前房液並非眼淚的一部份,它是眼球內部的睫狀體所分泌出來,會流經眼球內部各個構造,如水晶體、虹彩及角膜,正常的路徑是由後房經由瞳孔到前房,再由前房隅角排流區排流到眼睛外之房水靜脈。如果排水隅角阻塞,房水無法正常排出。眼球內部的壓力便會升高,進而對視神經產生傷害。
│青光眼的種類│
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
是最為常見的青光眼,較年青人的青光眼都屬於這一類型,其特點是前房隅角的寬窄度正常,房水排出功能却不正常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前房排水隅角的功能逐漸下降,房水排出受阻而使眼內壓逐漸升高,當增高的眼內壓力開始傷害到視神經的時候,便形成青光眼,此種類型稱為慢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。又可以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,由於經常沒有症狀產生,所以也是最為患者所忽略的。因為患者的眼壓是漸進式的增高,病人不會感覺頭痛,大部分是在做眼科檢查時才被發現。通常是發展到末期,患者才會開始察覺視覺模糊不清,視野範圍變得狹窄。長期使用類固醇眼藥引起的青光眼也是屬於這類型,所以患者必須謹慎使用眼藥水,並需要定期至眼科追蹤檢查,以免貽誤治療良機。
隅角閉鎖性青光眼
此類青光眼分為慢性和急性二種。比較緩慢而且患者較無疼痛感的隅角閉鎖,稱之為慢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,好發於非洲人及亞洲人。特點是前房隅角較為狹窄,有時甚至會完全閉塞。因此房水排出會受到阻礙,眼壓上昇。在眼球裡面,虹膜就好像是一張在眼內漂浮的紙,有時會完全將排水隅角塞住,使眼內壓急速上升,此時便叫做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。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時,最明顯的症狀,是病患會突然感覺視力模糊、眼睛劇烈疼痛、頭痛、燈光周圍有五彩光暈產生、噁心或嘔吐。這類症狀經常會被患者誤以為是腸胃炎、心臟病、高血壓,因而延誤了急救時機。慢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症狀較輕,有時甚至沒有症狀,輕微者,晚上看電燈會有彩虹圈。偶爾眼球會酸痛或頭痛,睡覺時會感覺較為舒服,進到光線較暗的環境(例如電影院、開車進入隧道時)眼球會有脹痛感,甚至頭痛。假如你有以上任何症狀,請盡速至眼科找醫師做詳細檢查。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若不迅速接受治療,是有導致完全失明的危險。
先天性青光眼
這是因排水系統構造先天異常造成。當幼兒出生後,房水排出管道的先天性缺陷,眼壓增高的結果,嬰兒眼球的角膜直徑會較正常嬰兒來的大,因此又稱為「牛眼」。症狀嚴重時,角膜會呈混濁現象,好似汽車的擋風玻璃有霧一般。小孩子會有畏光,淚水過多的現象。
絕對性青光眼
各種類型的青光眼發展到末期,會導致視力喪失,眼壓無法控制,眼睛異常疼痛的時候,這些統稱為絕對性青光眼。當病症發展到此階段,只能以冷凍法或雷射治療,藉由對睫狀體的破壞,以減少房水的分泌,降低患者的疼痛,再嚴重者,則可能必須進行眼球摘除。
續發性青光眼
因為其他眼疾或其他因素導致者,例如外傷、腫瘤,或服用藥物不當,會引起眼壓增高而變成青光眼。
│青光眼相關檢查│
大部分的青光眼患者其實無法察覺自己眼壓的高低,急性青光眼是因為眼壓是突然升高的所以病人會覺得噁心、頭痛、視力模糊,眼睛劇痛,有時看燈光會有紅暈出現,這是相當危險,應立即就醫。青光眼最主要的病變,是會產生視神經萎縮,這必須藉由儀器來診斷。通常患者視野會變小,但視力不一定會變差,所以較難察覺,而通常視力感到退化時,往往已經是末期了。要得知是否罹患青光眼,首先要定期測量眼壓,一般建議40歲以上每年測量一次,若有高度近視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及青光眼家族史者,更應每半年測量一次。其次是視神經盤的檢查。由於青光眼最早影響視神經,可藉視神經的檢查,早期診斷出青光眼。
眼壓
眼壓是在一般門診就可以簡易篩檢的檢查。大部份人的眼壓大約於12至20mmHg,一般以20mmHg為一個診斷的界線,但有少部分人,眼壓超過20mmHg卻未對神經造成損害,稱為高眼壓症 (ocular hypertension) 。而另有一部份的人,眼壓低於18mmHg,卻已使視神經受損,也就是所謂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(normal tension glaucoma) 。所以僅靠眼壓診斷青光眼,其實並不十分可靠,還需其他檢查輔助診斷。
隅角鏡檢查
隅角鏡檢查可以區分閉鎖性型及開放型青光眼,有助於治療。
眼底鏡檢查
視神經盤凹陷是青光眼患者的典型病徵。直接眼底鏡是最廣泛用來檢查神經盤的方法。另外眼底鏡也可看出視神經纖維萎縮的程度。
視野檢查
典型的青光眼常常會出現視野變化。包括視野範圍縮小或對光敏感度的減少等。通常用來診斷原發性青光眼,因為檢查完全依靠病人的反應,因此容易產生誤差,檢查時應使病人熟悉檢查方式且可正確執行才能獲得正確的結果。
暗房誘發試驗
可用於眼壓不高,但高度懷疑有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病人,使其在暗室俯臥1小時後再測量眼壓,若眼壓明顯上升,可協助確立診斷為青光眼。
眼底攝影
可用來記錄視神經盤的影像,可記錄視神經盤的變化,以供日後比較。
OCT光學共軛檢查
檢查可提供視神經纖維層的斷層切面影像及厚度數值,青光眼患者於視神經的變化早於視野的變化,因此若視神經纖維層厚度數值減少,可協助提早診斷青光眼,在視野受損前提早接受治療。其客觀性將視神經纖維層數據化,可以協助日後治療的追蹤,也可以增加青光眼診斷的準確性。